發布時間: 2025/07/23
作為連接旅客與機場服務的核心紐帶,傳統客服模式因響應速度慢、服務場景單一等問題,逐漸難以滿足旅客日益增長的個性化需求。而大模型驅動的智能客服憑借其強大的自然語言處理能力、多場景適配性及持續學習進化特性,正成為智慧機場建設的“神經中樞”,推動服務體驗、運營效率與全域智能化升級的全面突破。在智慧機場建設浪潮席卷全球的當下,人工智能技術正深刻重塑航空服務形態。
在智慧機場的建設中,以大模型為核心的智能客服不僅是提升旅客體驗的關鍵抓手,更是推動機場運營效率、管理模式智能化升級的核心動力,其 “引擎” 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:
一、重構旅客服務體驗,打造 “全旅程智能陪伴”
智慧機場的核心目標之一是實現 “以旅客為中心” 的服務閉環,而大模型驅動的智能客服能打破傳統服務的時空限制和交互壁壘,為旅客提供貫穿 “出行前 - 出行中 - 出行后” 全流程的智能化服務:
精準理解與自然交互:大模型具備強大的自然語言理解能力,能精準識別旅客的模糊需求(如 “航班延誤了怎么辦”“附近有素食餐廳嗎”),并以類人化的對話方式回應,避免傳統客服 “關鍵詞匹配” 的機械感。
復雜場景一站式解決:從航班查詢、值機引導、行李托運規則,到機場交通、貴賓廳服務、特殊旅客幫扶等,大模型可整合機場多系統數據(航班信息、設施布局、商戶資源等),為旅客提供 “一步到位” 的解決方案,無需在多個平臺或人工窗口間切換。
個性化與預判式服務:基于旅客歷史數據(如常飛航線、出行偏好),大模型能主動推送定制化信息(如 “您常坐的航空公司柜臺已開放”“前方安檢排隊較長,建議走另一側通道”),將 “被動響應” 升級為 “主動服務”。
二、優化機場運營效率,降本增效并釋放人力價值
智慧機場的高效運營依賴于資源的精準調配和流程的無縫銜接,大模型驅動的智能客服可通過 “技術替代 + 數據賦能” 雙路徑提升運營效能:
分流人工客服壓力:機場高峰期的咨詢量往往呈指數級增長(如惡劣天氣導致的航班大面積延誤),傳統人工客服易陷入 “排隊等待 - 重復解釋” 的低效循環。大模型客服能 7×24 小時承接 80% 以上的標準化咨詢(如航班動態、航站樓導航),讓人工客服聚焦于復雜糾紛處理、特殊旅客幫扶等 “高價值” 場景。
數據驅動運營決策:大模型在與旅客交互過程中,會積累海量結構化(如 “行李丟失” 投訴量)和非結構化數據(如旅客對餐飲服務的吐槽)。通過對這些數據的深度分析,機場可精準識別服務痛點(如某時段安檢排隊過長)、優化資源配置(如增加特定區域的保潔人員),甚至預判潛在風險(如惡劣天氣下的旅客聚集風險)。
三、支撐智慧機場的 “全域智能化” 升級
智慧機場的本質是 “數據打通、系統聯動、服務協同” 的智能化生態,而大模型驅動的智能客服是連接旅客、員工、系統的 “神經中樞”,能推動機場從 “單點智能化” 向 “全域智能化” 跨越:
跨系統協同的 “粘合劑”:傳統機場的各系統(如航班調度、行李追蹤、安防監控)往往相對獨立,數據難以互通。大模型可通過 API 接口與各系統對接,實現 “一站式信息聚合”—— 例如,當旅客詢問 “行李是否已裝機” 時,客服能自動聯動行李系統和航班系統,實時反饋結果;當航班延誤時,能同步推送改簽渠道、休息區指引等關聯服務。
員工賦能的 “智能客服助手”:除了服務旅客,大模型客服還能成為機場員工的 “智能伙伴”—— 例如,為地勤人員提供實時航班變動提醒、特殊旅客服務流程指引;為維修人員推送設備故障排查方案;為管理人員生成客流分析報告,助力快速決策。
應急響應的 “快速響應器”:在突發情況(如航班大面積取消、極端天氣、安全事件)下,大模型能基于預設規則和實時數據,快速生成統一的話術模板,通過 APP 推送、廣播通知、人工坐席輔助等多渠道同步信息,避免謠言傳播,穩定旅客情緒,提升應急處置效率。
大模型驅動的智能客服絕非簡單的 “人工替代工具”,而是智慧機場建設中 “以旅客為中心” 理念的技術載體,是打通服務、運營、管理全鏈條的 “智能引擎”。它通過提升服務體驗增強機場競爭力,通過優化效率降低運營成本,通過數據賦能推動決策升級,最終支撐機場從 “傳統交通樞紐” 向 “智慧服務生態” 的轉型。